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

Review:臺灣婦人界(1934創刊號)


臺灣婦人界

日治時期在臺發行唯一的女性雜誌
主旨:協助提升發展臺灣婦人文化
發行人:《臺南新報社》記者杮沼文明
發行時間:1934年5月至1939年6月(共計57期)
定價:四十錢


這本女性雜誌,可說是日治時期第一本以臺灣婦女為對象,所發行的時尚書刊。她的內容多元且豐富,舉凡關於衛生、婚姻、育兒、料理、服裝、美容、文學等題材,皆可見到;其中,亦可見到當時熱門的社會議題,如共婚(異國婚姻)等,故此書可說是一本綜合性的刊物。我印象較深刻的部分為料理與時尚等專欄。其中,關於料理的部分,當時便鼓勵多以當季食材與在地食物,進行烹調。至於時尚的部分,除了介紹不同季節的款式與搭配之外,也會介紹當時國外的流行情報,如巴黎等地。再者,美妝保養也是該刊的重要內容,該刊特別提到,應注意夏季與冬季的化妝與保養重點不同。如此的編輯,實與今日的女性雜誌,有著異曲同工之處。當然,若要區別昔日與今日的差異,那麼,圖版的豐富與攝影照片的大量使用,或許可視為是兩者的最大不同。此現象,也令我們看到圖像在時尚雜誌發展中的重要性。








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

Collection:T恤系列﹣德國慕尼黑大學

校徽

Ludwig-Maximilians-Universität München,簡稱LMU
我没有到過慕尼黑大學,這件有著別緻腰身設計的T恤,是外子到該校開會時,為我帶回來的紀念品。它的校徽,似為三張常見於教堂講席上的椅子,下方還有一本書籍的形狀。以此設計,傳達大學的理念。

Collection:T恤系列﹣德國海德堡大學

海德堡大學校徽
Ruprecht-Karls-Universität Heidelberg
這件T恤是我前幾年到德國海德堡大學發表論文時,在該區廣場的路邊攤所購買的。它的校徽,不同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盾牌的形式榮耀上帝,海德堡大學直接以教堂的建築作為主要的場景設計,如此一來,可謂是從空間的角度,直接將教堂與大學連繫起來。回顧海德堡大學的建校,可追溯至1386年ㄝ由於得到當時教宗伍朋六世的特許,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三所大學。當時的大學,雖與宗教的關係相當密切,但仍享有一定程度的學術自由。
我第一次造訪海德堡大學時,也經過有著雙塔的老橋(Alte Brücke),跨越了內卡河(Neckar),漫步於哲學家小徑之上。從對岸眺望海德堡大學城的樣貌。其實,若從地勢較高的海德堡古堡,從上而下地觀賞,則可見到另一種古城之美。如今雖已剩斷垣殘壁的古堡,一點都不因殘缺而失去魅力,相反地,歷史在其間所留下的時間痕跡,反而令人放慢腳步,在綠草如茵之間,細細地品味它的獨特美感。


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

Collection:帽T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


Princeton University校徽

這件帽T,有著我第一次到普林斯頓大學的記憶。該校是美國有名的私校之一,校內的建築,相當有特色。該校還有一個美術館,我造訪時,剛好遇到一群小朋友正在參觀,並與解說老師熱烈地討論展出的作品。許多臺灣人文學科的學者,多畢業自普林斯頓大學。而前陣子獲得唐奬的余英時老師,便在該校任教至退休。幾年前,為了發表論文之故,我第一次到了普林斯頓大學,並在校門口對面的專賣店裡,選購了這件衣服。普林斯頓大學橘色的校徽,辨識度很高。店裡,除了陳列有著校名或校徽的衣物之外,還有專為小朋友設計,以可愛的老虎為圖案的T恤。可惜没有成人版,不然,我們便可以比較,美式與日式可愛圖案的設計了。

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

Collection:T恤系列﹣拯救地球

We're losing our planet& ourselves

    1983年,英國設計師Katharine Hamnett在寬大的T恤上,寫上 Choose Life的標語(slogan),藉此宣揚她對於當時諸如反污染、反毒品、反核等政治社會議題的理念。此後,曾被視為男性內衣的T恤,開始以它單薄的形體,承載著穿衣者的心思。
    「無聲勝有聲」,這些書寫在T恤上的文字,以其看似靜默的姿態,隨著其所到之處,發揮無比的影響力。此種「心照不宣」、「不打擾他人」、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」的溝通方式,一方面展現出著衣者的想法,另一方面,也不著痕跡地吸引著同好者的注目與認同。
    至於圖中的這件Made in Taiwan的棉質T恤,它以正在瓦解中的地球圖案,提醒今日的我們,好好珍惜與我們共存共榮的地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