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

生活中的美好片段



一隻狗、一杯咖啡、一個人與一隻手機。
這幾天,我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小咖啡館,喝一杯日曬的耶加雪夫。
好幾次皆遇見一個短髮女子,帶著一隻棕色的狗,坐在鄰桌。女子一邊吃著三明治,一邊專注地看手機。倚在主人旁的狗兒,安靜地張望四處,偶爾靜靜地溜到正在談話的其他客人桌旁。此時,女子便會警覺地將狗兒拉回來,輕輕地撫摸著它的頭頸。被拉回的狗兒,只好時而望向門口,偶爾打個呵欠,偶爾伸展一下耳朵。突然狗兒發現,小咖啡館裡,還有一個與它一樣「不安於坐」的小孩,於是它好奇地看向他,小孩也好奇地望向它。没有言語的交談,只有眼神的互動。
不久,狗兒發現,我的視線滯留在它身上,有一陣子了⋯⋯
它給了我一個無辜的眼神,又低頭東張西望起來。

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

學生服廣告

1930年代的月份牌


1980年代的郵寄傳單

雖說是不同的時代,但對材質卻是同樣地講究。



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繆思


我的祖母。
我的父親
我自己

照片的魔力,可以穿越時空的侷限......
毎個世代,都有自己對美的詮釋.......




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

Cards : 有趣的名片







Collection : 小米稻穗銀耳飾

Designer : 林琳
以純銀的材質,製作出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米主題。因飽滿而垂下的小米稻穗,正是人類對自然感恩的印記。(背景為香蕉絲編織及琉璃珠)


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

Collection:我是乾隆

故宮博物院的文物,主要來自清宮的藏品。乾隆皇帝又是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;十全老人、文人皇帝的印象深植人心;他也是歷史上留下最多御製詩文的皇帝。因此,他自然成為以故宮為主題所製作的文創商品之主角。這個由台灣團隊所設計一壺一杯的造形茶器,頗能真確地呈現出乾隆的文人品味。

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

Collection:頸鍊與髮帶

法國年輕設計師的作品。同樣是黃銅素材,創作的概念與台灣設計師不同。有趣的是,此件飾品,同時兼具頸鍊與髮帶的功能。值得一提的是,為了當髮帶使用,設計師特別留心使用不勾纏髮絲的鍊條。

Collection:一花獨秀耳環

一朵純銀之花,率性自在地綻放於
王獻之的《鴨頭丸帖》之上。

Collection:黃銅珍珠手鍊

這家店的飾品,主要以黃銅為創作元素。也因此在台灣的文創小店中,獨樹一格。

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忠孝日語





劉元孝老師,可以說是許多臺灣知識份子的日文老師。
    忠孝日語,也可以說是台北人文歷史最美的地標。
    老劉老師的日文課,教得不只是優質的日文課程;老劉老師的日文課,還是一門充滿人生智慧與人文歷史的精選課程。
    老劉老師上課時,總是一身白袍,予人專業與專注的感覺。
    老劉老師講解日文文法時,彷彿在分析一件藝術作品般地總能令人沈醉其間。
    老劉老師與師母編的日文課本,字句斟酌地如同精雕之作。
     能教侯文(日治時期總督府官方檔案)的老劉老師,曾在男孩節時,調皮地手持鯉魚旗赴中央研究院上課。

    這樣的老師與這樣的課程,在我的記憶裡,似乎不存在大學的教育體制之內;而是隱身在台北的都巿叢林之中。

Collection:奧地利水晶項鍊

前幾年到歐洲旅遊時,參觀奧地利著名的水晶工廠後,買的紀念品.當時覺得漸層的藍色,頗能傳達出水晶清澈透亮的特質呢.

Collection:流蘇耳環

流蘇與唐代周昉<簪花仕女圖>中
薄紗的相遇

Collection:芭蕾舞孃與王羲之

羲之充滿文人情趣的書法作品,在芭蕾舞孃的演繹下,會是如何的景致呢?

Collection:老鼠與起士項鍊

幾年前在公館附近的金飾店中,看到這件以動物與食物為主題的項鍊,它以黑白兩條繩分別串上老鼠與起士,看似觸手可及的食物,老鼠卻無法吃到.或許從"距離的美感"來看,起士已從可吃的食物,搖身一變成為可觀賞的藝術品呢!

Collection:鏤空雕花耳環

這對耳環是在圓山捷運站的巿集買的,薄薄片狀如剪紙般的圖樣,令人印象深刻.

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第一名的滋味

cooked by Eunice

第一名的滋味

童年回憶中 充滿父親的身影

己刊載於《講義》雜誌20078月號

    即使事隔多年,小學四年級那次的學期考試,始終鮮明地烙印在腦海裏,原因不是因為拿了全科滿分,而獲得全校第一名。老實說,上台從校長手中接過獎狀時的風光,已隨著時間的流逝,漸行漸遠,終至模糊不清;然而,卻有七種滋味,一直縈繞在記憶之中,使我回味無窮,難以忘懷。我想,正是這些滋味,勾起我對第一名的記憶,也正是這些滋味,讓我始終記得父親興奮的笑容。

    小時候,我喜歡上學,也滿心期待考試的到來。但對於開學必須繳交的「學生家庭狀況調查表」,卻充滿莫名的恐懼及不解的困惑。尤其是父親職位一欄,總是我認為最難勾選的一項。因為,以身為廚師自豪的父親,由於身體狀況不佳,其實並沒有穩定的工作。所以,我常在「商」與「無業」之間徘徊游走。例如,填寫調查表時,父親剛好有工作,我就會如釋重負地在「商」的空格中,用力打勾。

    可是,這樣的情況不常出現,更多時候,父親都是在家休養待業,而我又不想在「無業」一欄打勾,以免讓父親變成無業遊民。最後,我的困惑終於在無意間瞥見的「自由業」中得到安頓。

    「自由業」的父親,常在中午為我送來親自烹煮的麵湯,及我偶爾忘記放入書包的作業到學校。每當同學疑惑地問「為什麼你爸爸不用趕著去上班,還有時間幫你送東西到校」時,我總是理直氣壯且得意地回答:「因為我爸爸上的是自由業的班。」十之八九的同學,聽完會露出羨慕的表情說:「好好哦,我也希望我爸爸上自由業的班,這樣就有好多時間可以陪我了。」

    的確,童年的回憶中,總是充滿著父親的身影……

    假日時,愛好美食的父親總喜歡帶著我們一家人,尋找隱藏在都市巷弄間的日式料理店。父親對這些藍色布幔後面的世界,似乎是情有獨鍾。

    每當我們坐定等待食物上桌時,父親總會專心地聞著飄在空氣中的氣味,待食物上桌後,父親便會閉上眼睛,仔細地品嘗,最後十分自信地向我們宣布廚師使用的調味材料。父親品評時的專注神情,成為我對日式料理的最初印象。

小學二年級,某次考試數學只拿了八十九分,當天放學回家後,我懊惱地將自己關在房間內,不肯出來吃晚餐。父親看到我如此傷心,便安慰我不要太自責,下次好好努力才重要。

    果然,我的成績漸有進步,小學四年級時,甚至拿到六科滿分及全校第一名的「殊榮」。父親高興地將獎狀拿去裱上玻璃金框,並慎重地向全家宣告,我將得到一份超級大獎,那即是接下來的一周,每天晚上都有一頓他為我精心設計的大餐。

    首先登場的是我最愛的排骨飯大餐。父親細心地選用數種中藥鋪抓來的香料,調配獨門醬汁,將肉排敲打後,放進醬汁中,醃到入味。待油鍋熱時,父親將已醃飽且沾滿白色粉末的排骨,輕輕地滑入鍋中,此時吱吱作響的聲音及撲鼻而來的香味,早已令我食指大動。

    周二登場的是蛋包飯。父親先表演單手敲蛋殼的絕技,只見一會兒功夫,兩顆蛋自父親雙手中應聲滑落到白色的瓷碗裏。打完蛋後,父親熟練地將蛋汁平鋪在圓底鍋上,幾秒後快速翻鍋,一張半熟蛋皮在空中漂亮地翻滾一圈後,又服服帖帖地躺回圓底鍋上。接著,父親再將已備好的番茄炒飯倒入鍋中,輕鬆做出一個圓鼓鼓且沒有絲毫破綻的半月形蛋包飯。那是有點焦又有點酸甜的滋味。

    周三是天丼。只見父親故做神祕狀地背對著我們埋首料理,好一會兒,原先只聞其響不見其貌的食材,終於以最完美的樣態,在我目不轉睛的驚歎聲中呈現。那種鮮美酥脆的味道,直到現在想起,還會忍不住垂涎三尺。

    周四的咖哩飯,黃稠稠的軟泥中,點綴著朵朵鮮綠的花椰菜及紅通通的胡蘿蔔花瓣,白色微酸的蘋果丁搭配入口即化的牛肉塊,真是一場視覺與味覺的世紀饗宴。

    周五是鱈魚飯。不同於前幾日料理的繁複程序,父親決定以呈現食材原味的方式,烹調今日的晚餐。喜愛海鮮的父親,最常講的一句口頭禪即是:「最厲害的廚師,就是要有好眼力挑到最新鮮的食材,並且用最簡單的方式,呈現出食材本身的獨特味道。」我依稀記得,那片厚實的清蒸鱈魚,伴著香Q的白米飯,被精心地擺放在白色瓷盤上。白白的視界,卻有著藍藍的海洋味道。

    周六是海鮮烏龍麵。父親特別使用日式料理店常見的小湯鍋及木湯匙,滑溜溜的烏龍麵,配上大大的草蝦、張開大口的文蛤、一圈圈的花枝及數片翠綠的青菜。我敢說,這是我有生以來所嘗過最美味的麵食料理。

    周日壓軸的主角是米粉湯。一大早,父親即提著菜籃,到市場採買豬大骨及烏骨雞的骨頭等材料;回家後,只見父親一頭鑽進廚房,開始準備晚上要使用的湯頭。別小看米粉湯這道街頭巷尾小吃攤常見的菜色,在我得到第一名超級大獎的獎項之中,米粉湯可是父親最花時間料理的一道晚宴。父親說:「最簡單的菜肴,往往是最花功夫的。」而我也的確在喝過父親為我精心準備的米粉湯後,深刻地感受到他對我的期待及關愛。


    原來,食物的滋味,不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;原來,食物的滋味,還可以是情感交流的連繫。第一名的滋味,就是父親給我的人生的最好禮物。

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堅毅的銀娜


    蕭女士,是「七友畫會」中馬壽華的媳婦。她七歲時,因為戰爭的緣故,從中國到德國,直到二十多歲後才來到臺灣。她年輕的記憶裡,始終覺得自己與外界格格不入。在德國時,她雖能說口流利的德文,但卻有著東方人的面孔;而來到臺北後,雖有著與大家一樣的長相,但卻無法輕鬆地以中文表達。
    儘管如此,我卻對她一見如故。
    為了研究馬老先生的畫作,曾多次到訪。記憶中,馬漢寶老師在談話之間,有時忘了某些人名時,便會自然地轉頭望向師母(蕭女士),此時,她總能不急不徐地說出馬老師心中所想的那個名字。
    有時,我為馬老先生的畫作拍照,拍到頭昏眼花時,也可以看到她已悄悄地為我放了一盤點心。某次,我帶著小兒一起前往拜訪,蕭女士聽到小兒說起企鵝時的快樂神情,不一會兒,她便拿出一隻充氣的企鵝玩偶送給他。

    我似乎明白,也許是蕭女士的童年經歷,使得她總可以不動聲色地,讓人感動於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