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,對於父親在家書的落款,始終十分好奇。有著一手漂亮字跡的父親,總是以「愚父」作為家書的結尾。對於真性情、不做作、有話直說、甚至有些反權威的父親而言,我實在很難理解,他為何有如此「謙卑」的表現?
隨著年歲漸長,我慢慢明白,從小不愛唸書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,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,始終有著一份對知識分子的崇敬之意。我不知道父親的漂亮字跡,是否與學歷不高的遺憾有關?如果,文字是通往知識的那把鑰匙,那麼,是否只要將文字的形象,用心記住,並小心地書寫下來,我們就有機會一窺知識的奧秘?
雖然,學校的教育,是一條通往知識的捷徑。但是這條看似捷徑的教育管道,是透過「老師」主導的。我們無法期待每個老師都是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的孔子之化身。但現實的是,學校裡等待受教的學生,卻是百百種。如果有幸遇到伯樂,那麼,成為千里馬之日即指日可待。相反地,如果無法得到老師的青睞,那麼是否會因此與「知識風景」無緣了呢?
曾經聽到有些長輩提到,小時候曾因表現「超乎」老師想像的好,而被誤以為是找人代筆,從此視上學為畏途。我不太確定父親是否有過相同的經歷,而未再繼續升學。但我可以感受到在「知識」的面前,父親是存有一顆敬畏且謙卑之心。而諷刺的是,在日後求學過程之中,我曾與許多的知識分子擦肩而過,但卻極少見到那種對「知識」敬畏的眼神。我甚至在某些知識分子的身上,看到不成比例的膨脹魅影。
當然,我相信父親對知識分子的想像,是美好的。所以當我又一次看到父親會發亮的笑容,即是在拍完全家福照之後,有人提到相片裡的父親,儼然是一個大學教授...
原來,大學教授,是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,所聽到最悅耳的讚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