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愚父


    

cooked by Eunice

    小時候,對於父親在家書的落款,始終十分好奇。有著一手漂亮字跡的父親,總是以「愚父」作為家書的結尾。對於真性情、不做作、有話直說、甚至有些反權威的父親而言,我實在很難理解,他為何有如此「謙卑」的表現?
    隨著年歲漸長,我慢慢明白,從小不愛唸書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,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,始終有著一份對知識分子的崇敬之意。我不知道父親的漂亮字跡,是否與學歷不高的遺憾有關?如果,文字是通往知識的那把鑰匙,那麼,是否只要將文字的形象,用心記住,並小心地書寫下來,我們就有機會一窺知識的奧秘? 
    雖然,學校的教育,是一條通往知識的捷徑。但是這條看似捷徑的教育管道,是透過「老師」主導的。我們無法期待每個老師都是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的孔子之化身。但現實的是,學校裡等待受教的學生,卻是百百種。如果有幸遇到伯樂,那麼,成為千里馬之日即指日可待。相反地,如果無法得到老師的青睞,那麼是否會因此與「知識風景」無緣了呢?
    曾經聽到有些長輩提到,小時候曾因表現「超乎」老師想像的好,而被誤以為是找人代筆,從此視上學為畏途。我不太確定父親是否有過相同的經歷,而未再繼續升學。但我可以感受到在「知識」的面前,父親是存有一顆敬畏且謙卑之心。而諷刺的是,在日後求學過程之中,我曾與許多的知識分子擦肩而過,但卻極少見到那種對「知識」敬畏的眼神。我甚至在某些知識分子的身上,看到不成比例的膨脹魅影。
    當然,我相信父親對知識分子的想像,是美好的。所以當我又一次看到父親會發亮的笑容,即是在拍完全家福照之後,有人提到相片裡的父親,儼然是一個大學教授...
    原來,大學教授,是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,所聽到最悅耳的讚美!

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嫁妝







cooked by Eunice

從小,我就是一個很有口福的人。因為擅長料理的父親,總是會為我烹調各式各樣美味可口的食物。然而,此種「幸福感」卻也在我即將嫁為人婦時,轉變成「恐懼感」。
    父親似乎也察覺到我的擔憂,出嫁前的某一天,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:「我看這樣好了,為了妳未來的婆家著想,阿爸就當成妳的嫁妝,一起陪嫁過去吧!」

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敗家母


Designed by Eunice

新聞正在報導,高雄某家自助餐老闆年邁的母親,發心地提供没錢用餐的甘苦人,免費飽食一頓。父親看了有感而發地說:「好一個敗家母!」說完後,父親點頭並贊許連連。

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紅頭髮


cooked by Eunice


大學教詩詞的傅試中老師,上課時,談笑風聲。彷彿人世間一切的是是非非、恩恩怨怨,皆能在一笑之間,消失地無影無踪。印象中,傅老師講過最好笑的笑話,就是有關他紅頭髮的故事。1949年後獨自渡海來臺的他,曾有熱心的友人,想要為他攝合一段異地姻緣。為了第一次的會面可以給女方留下好印象,傅老師刻意在約會前夕,前往理髮店,欲將已有些許蒼白的頭髮染回黑色。熟料,上染劑時,他不小心睡覺了,而理髮師也因客人太多忘了即時洗去染劑。於是一連串的巧合,傅老師只能頂著一頭紅頭髮離開理髮店。這頭紅髮,不但没有令他振奮,反而使他羞於見人。可想而知,友人精心想攝合的機緣,也就因此不了了之了。
    傅老師講完這段慘痛的經歷之後,少不經世的我們,早已因想像老師頂著一頭紅髮的畫面,而大笑不止。没有人留意到老師隨後的落寞神情。
    畢業後,我留系任助教。因此,有機會得知傅老師1949年以前在大陸的情形。原來,老師在來臺前,已有一位相知相惜的未婚妻。本來,老師欲攜父母與未婚妻一同來臺,無奈兩位老人家不願離開家鄉;孝順的妻子,自願留下來照顧兩老。原本以為只是短暫的分離,没想到卻從此分隔兩岸,無緣再見一面。解嚴前的臺灣與中國大陸,是地球上距離最近、思念卻最遠的兩個黑點;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想念、牽掛、擔憂、愛慕等思緒,似乎只能在兩個小黑點中自行發酵,直到生命的盡頭。

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

Preview:《新店美男子》之前言





這本書的計畫到撰寫時間,遠遠超過我的博士論文與其他著作。打從十五歲時為父親畫下的第一張速寫算起,期間的我,經歷了為人女、為人妻、為人母、為人師等不同階段,已逾三十載。雖然,父親無法陪我經歷為人母與為人師的階段,但他對我的期許與影響,卻始終被我擺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。
   有些人、事、物,過了一段時間,會從你的記憶檔案中,自動消失;有些人、事、物,則是被迫刪去。然而,還是有些人、事、物,偶爾會出現在你的回憶之中;或者被你不斷地想起,在心中認真地為它編織出一張雋永的意義之網,令你有勇氣邁步向前,迎向明日的朝陽。
    父親,我的家人,始終令我敬重的師友,便是我勾織這張網的線頭...
    這些人包括了我最親密的家人,不同階段所遇到的師長與友人。他們在我努力成為一個父親心目中理想的「知識分子」之過程中,或以言教給予我重要的啟迪,或以身教協助我順利完成父親留給我的人生功課。
    此外,還有令我印象深刻且同樣是為人女的忘年之交,如父親是教育家且思想開明的陳女士;還有七歲時從中國到德國、直到二十餘歲才又隻身來到臺灣的蕭女士,她的經歷,後來被寫成《銀娜的旅程》一書。這兩位充滿著自信且散發著優雅氣質的女士,讓我看到歲月在她們身上所留下的智慧與從容。記得小時候,愛美的我,始終不敢想像自己三十五歲之後的模樣會是如何?然而,初識她們時,她們皆已輕鬆地跨過七十歲的門檻。
    但,卻依然是如此美麗地令人目不轉睛!
    對於這些曾經陪伴我的經師、業師與人師,謹在此獻上我最虔誠的感謝,因為您們的參與,使我有機會編織這本關於「愛」與「美」的小書。